【学院简介】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院前身为1950年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学校—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石油地质专业,后随学校多次搬迁,先后在大庆、荆州等地办学,2012年搬迁至武汉校区。长江大学武汉校区坐落于美丽的武汉市蔡甸区知音湖畔,三面环水,清静幽雅,交通便利,是一个理想的读书学习的好地方。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是我国石油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和“测绘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专业介绍】
1.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矿产资源勘查的室内外工作方法,具有对油气等矿产地质、分布规律和油气田开发地质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从事油气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评价和管理等领域的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
2.地质学专业
地质学专业是湖北省特色专业和湖北省一流专业,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一门经典的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培养掌握地质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科学思维、素养和创新意识,具备进行矿产地质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地矿、煤炭、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等领域中从事科技开发、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研究地理信息采集、分析、存储、显示、管理、传播与应用,及研究地理信息流的产生、传输和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培养掌握地理信息科学与地图学、遥感技术方面(GIS)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GIS设计、开发和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能在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科技公司、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GIS管理、应用、开发、教学和科研工作。
4.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专业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学是以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为主,以地球信息科学的基本技能为辅,两者有机结合,培养出能够灵活应用数据提取、分析与解译,并通过编程等技术手段解决地球科学问题的专业素养高、就业口径宽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以地球科学和信息科技基础理论为基础,以空、天、地一体化地球探测技术为手段,并利用“3S”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开展多维多尺度地学海量数据的综合管理、分析与挖掘的,适应我国资源、矿产、能源、工程战略发展需要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够独立从事地球环境、矿产及能源资源、地质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工作。
【课程建设】
1. 沉积岩石学(国家级精品课程)
本课程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地质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主要包括沉积岩和沉积相两部分。沉积岩部分主要包括沉积岩(物)的形成和演化、沉积岩的分类、各类沉积岩的主要特征、沉积岩的成岩后生变化;沉积相部分主要包括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基本概念、各种沉积环境特点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组合、各种类型沉积相的主要特征及其识别标志、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编图、以及如何利用沉积相和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为油气和其他矿产勘探开发服务。
2.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湖北省精品课程)
本课程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质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2007年获批为湖北省精品课程。该课程是阐述石油及天然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及分布规律的学科,是指导石油勘探和开发的理论基础。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部分: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油气藏成藏分析、含油气盆地和油气分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从事油气田的调查和勘探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石油地质理论基础。
3.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湖北省精品课程)
本课程为地质及石油类高等院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质学(理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课程同内容分为油气田钻井地质、油矿地质和开发地质三个模块,主要讨论寻找油气藏、评价和开发油气藏的设计方法和技术。钻井地质主要包括钻井地质设计、地质录井、完井及其资料整理;油矿地质包括油气井测井与测试(油气井测井和油气层测试主要包括测井储层、油气层的试别,油层试油、试井分析)、油气田地下构造(褶曲研究、断层研究、油气田地质剖面图及构造图的编制)、油层对比(地层对比的概念和方法、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油层对比依据、方法、步骤及成果图的编制)、储层特征研究(储层沉积相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储层敏感性研究、裂缝性储集层研究、影响储层特征的地质因素及地质模型)等;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包括温藏开发特征(油藏温度、压力及其监测,油气储量计算、油藏开发阶段划分)、油藏开发地质分析(油气藏生产动态监测、开发层系划分及配产、影响油藏开发的地质因素分析、油井及区块生产状况分析、气藏生产动态分析与设计)和提高采收率技术(热力采油、水平井技术、三次采油、微生物采油和注气驱采油)等内容。
4. 遥感技术(湖北省精品课程)
本课程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主要 遥感物理基础、遥感成像原理、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图像解译、遥感技术应用几个部分。遥感物理基础主要包括电磁波谱、地物电磁波谱特性; 遥感成像原理主要包括摄影成像原理、扫描成像原理、微波成像原理;遥感图像处理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几何校正和数字图像增强处理;遥感图像解译主要包括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遥感技术应用主要包括3S应用和相关行业中的应用。主要讲授遥感成像、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图像目视和计算机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遥感在地球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并着重认清遥感在GIS领域的作用和地位。为学好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34人,其中专任教师111人、具有博士学位101人、教授30人、副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73人。拥有“双聘院士”1人,湖北省特聘专家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主讲教授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专家5人,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2人,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创新群体2个,湖北省杰青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湖北省楚天学子7人,学校长江人才计划入选17人。
【教学科研】
学院聚焦“四个服务”“四个面向”,主动服务国家重大能源战略需求和湖北省经济建设,发挥学科优势,持续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5年来,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200余项,科研到款总经费2.56亿元,年均5120万元。充足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经费有力支撑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26项,其中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公开出版专著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
【人才培养】
学院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完整的培养层次体系。学院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和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计划,是湖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办学70多年来,近万名毕业生走向社会,奋斗在国家建设的主战场上。历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其中40%以上本科毕业生成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在他们当中,有学界娇子,有政界翘楚,有商界精英。如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共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张丁华、中国科学院王铁冠院士、中国工程院邓运华院士、国家杰青蔡春芳教授、杰出学者黎茂稳教授、企事业单位高管马新华教授、方志雄教授等。目前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74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4人、硕士研究生421人。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卓越创新能力和一定国际视野的优秀杰出人才。

【联系方式】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大学路111号
电话:027-69111218
邮编:430100
网址:https://dqkx.yangtzeu.edu.cn/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