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
首页  >  快速通道导航  >  入学教育  >  安全教育  >  正文
新生入学防诈骗指南

作者: 时间:2023-07-14 点击量:

又是一年开学季相信才结束高考的同学们一定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除了新生们对此同样期待的还有蠢蠢欲动的诈骗团伙!开学季,也正是诈骗的高峰期这里精心准备了一份新生开学防诈骗指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基本的诈骗套路提高自己的防诈骗意识

一、冒充老师骗取学费

诈骗分子首先通过不法手段获取新生的手机号等信息后,便会以学校工作人员的身份,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通知新生将学费、书本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汇入某个卡里。短信内容通常有“同学,请将学费交至xx处”,遇到这种情况,萌新们可要提高警惕。

案例描述:学生家长高某在QQ上收到“孩子”发来的信息,称需要交纳辅导费,让高某联系学校主任。高某立刻根据“孩子”提供的号码联系了所谓“学校主任”,该“主任”让高某转账29400元费用。事后通过电话联系上孩子才发现被骗。

诈骗手法揭秘:

入群途径:骗子在QQ上或者微信上搜索关键词【班级群】,就能找到很多这样的群,碰上一些入群无需验证或群管理不到位的,骗子很容易就能蒙混进群,潜伏在群里。

收款方式:进入班级微信群后,骗子克隆班主任的头像和昵称(高仿账号,迷惑性极强),并将另一同伙拉入群聊,骗子冒充老师在群里发送有关“学校收取学费、资料费、班费”等信息,同伙则在群里发送缴费截屏,许多家长见老师发布通知都会立即响应,发红包或向骗子提供的二维码转账汇款;也有骗子发起群收款功能,许多家长见老师发布通知就会立即响应,收款率较高,同时由于群聊的“真实性”,很多家长并不会有所怀疑。

缴费金额金额不高、恰到好处。为了不引起家长怀疑,骗子一般要求“缴费”的金额都比较小,单次在某一班级骗取金额不多。

防骗指南:短信、电话的诈骗案件数量最多,也极易实现,不明信息请先确认!学校涉及费用只有学费、住宿费、书费、学杂费,新生们在遇到来源不明的收费信息时,及时联系辅导员进行核实。一定要通过学校官方平台进行缴费。一切以录取通知书内的材料为准,勿轻信来源不明的信息!

二、假冒迎新人员行窃诈骗

开学期间各高校都有类似“新生接待人员”的志愿者帮助新生和家长。一些不法分子特意在车站、学校门口冒充接待人员,“热情”地帮忙看管皮箱等物品。等当事人放下警惕心后,再伺机通过“调虎离山”偷走行李。还有一些骗子假冒迎新人员,与家长、学生主动搭讪,以代交学费等理由趁机诈骗。

防骗指南:学校官方的迎新志愿者一般会身着统一的制服,有些还会佩戴带有校徽的志愿者铭牌,新生们务必要分清。同时,志愿者除了带路和发放新生物品以外,不会向新生索要任何财物。当陌生人对你过分热情时,应保持警惕,记得钱财等物品不要轻易离身。

三、假冒学长学姐推销

在新生开学期间,一些不良商贩伪装成学长或学姐,向学生推荐与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产品。这些产品多半都存在质量问题,一旦售出就很难再联系上推销者。

学生自述:2023年2月,xxx学院xxx同学称,在学校寝室楼下遇到冒充其大三的学长,要帮助购买笔完成实习任务,并多次强调在完成任务后会将钱迅速归还,其多次向对方账户转账,共计2000余元,转账后对方失联,其才发觉被骗。

案例分析:这种骗局一般都是团伙作案,有五六人甚至更多人,分头行动,先套近乎,谎称自己是学长学姐”,降低同学们的心理提防。然后说自己在搞创业、勤工俭学、实习等等,需要完成社会实践任务,否则就会被扣学分,通过“卖惨”来博取学弟学妹的同情,利用同学们的同情善良诈骗钱财。会重点物色大一新生进行下手,因为这些刚进入大学的孩子单纯,脸皮薄,大部分经不住这种厚脸皮的推销,加上一盒笔价格大部分人能够承受,于是稀里糊涂就买了。此类推销人员反侦察意识强,身上不携带身份证件,不携带现金,交易时以扫描二维码方式让学生付款,并非本人收款,故款项很难退回。

防骗指南:对上门推销者陌生人的花言巧语不要轻信,购买日常用品最好到学校内外的正规超市等。注意独立思考,切莫因为对方学长学姐的身份而轻易相信推销者。

四、电话卡里暗藏陷阱

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因为异地入学,很多同学会选择在当地买一张电话卡。一些同学在购买非正规经销商处的电话卡后,诈骗电话或垃圾短信便接踵而来。

防骗指南:办理手机卡要到正规的营业厅办理,过于昂贵或过于便宜的套餐也需要额外警惕。新生们也要严格保护自己的隐私,遇到需要转账的信息要先向有关机构电话求证。

五、兼职招聘诈骗

新生可能出于种种原因,想要从事兼职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骗子抓住新生的这种心理,在网上或在校园内张贴虚假小广告,以“高薪招聘”兼职在校生的方式,骗取学生一定数额的押金、保证金等。

案例描述:2018年湖南某大学学生吴某在赶集网上看到家教信息,在与发布信息的家长取得联系后,对方称请吴某去一家高档饭店吃饭,边吃边聊家教问题。涉世未深的吴某没有多想,中午赴约。对方点了一桌酒菜之后,中途借口去卫生间不辞而别,临走还捎了几条名贵香烟,留下一直等待的吴某和“天价”未付的账单。

防骗指南:新生们想要勤工俭学不要轻信黑中介,他们通常都以骗钱为目的,应当提高安全意识。在与雇主见面时,建议提前与师生同学沟通,同时与同学结伴前往,以免上当受骗。应聘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如应聘过程中遇到索要身份证、交押金保证金者,应立即转身走人。按照国家规定,用人单位招聘不应收取任何费用,凡有收费都视作违法。

六、校园网贷诱惑多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贷款业务,但由于缺乏规则、监管不力等原因,很多校园贷其实都是披着伪善外衣的高利贷,所谓的“低利率”“免利息”都是诱导大学生进行贷款的诱饵,最后只会利滚利欠下巨债。

案例描述:湖北某大学的一名学生,2021年10月为了购买苹果手机及其他消费,申请网上贷款。随后,经过拆东墙补西墙,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其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而原始金额仅为3万元,这样的贷款假借校园名义,实则为放高利贷,让贷款的学生深受其害,陷入其中造成终身的悔恨。

近年来,国务院、银监会已高度重视,整治校园贷乱象势在必行。

防骗指南:应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盲目攀比,不贪图享乐。如果真的需要贷款要选择有正规许可的金融机构办理。妥善保管个人的银行卡、身份证等,拒绝出借等行为。如果真的遇到无法按时还款,应该及时向父母或者老师求助。如果有同学向你借款也务必问清楚去向。若发现同学落入了校园贷陷阱,请第一时间向学校反映或报警处理。

七、谨防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指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缺乏法律常识、禁不住外界诱惑等对大学生实施诈骗的案件不断增多,严重侵害了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并极易引发受害人自杀等事件。

()冒充客服诈骗类

案例1:2020年5月,小王(某高校大学生)手机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尊敬的商户您好!由于购物平台网络系统升级,请您及时点击以下网址认证账号信息,(网址链接),以免影响正常接单!回复T退订。”随后小王点开了短信内容中的网址,进入该网站之后按照提示输入账号和密码,随后一步步操作之后,银行卡内余额被洗劫一空。

案例2:2021年10月23日,某高校一女生刘某与朋友通过微信进行转账汇款。因几百元钱未到账,便到百度上搜索微信客服,结果其搜索到的微信客服为假冒客服。“假客服”要求她到校内银行自动柜员机上进行查询。刘某在查询过程中不断接到“假客服”电话,指导她操作。刘某按照“假客服”指令,一步一步输入银行卡号,密码,输入“8888”的验证码,实际上“8888”为她转出的金额(当时卡上正好有未交的9000元学费)。转账结束后,电话没有再继续打来,刘某也就回到了宿舍。后刘某对于这笔钱的去向问题抱有怀疑,与辅导员老师沟通后,发觉自己被骗,于是报案。

()返利类诈骗

案例3:2019年11月1日,何某红(某高校在校学生)在支付宝兼职里面找到一个手机号,联系后添加了对方的QQ。对方通过QQ聊天方式问是否做兼职,何某红表示愿意,对方讲了刷单的工作流程,还让其扫码添加了一个淘宝上的好友。何某红按照对方提示在淘宝上选择指定商品后,对方把支付二维码发给何某红,何某红扫码支付了25000元,对方并没有按流程退钱,而是说要完成更多任务后才能退钱。何某红发现自己被骗后报案。

案例4:2018年至2019年3月,王某等人通过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诈骗对象主要为在校大学生。先是通过拉人建QQ群,后通过群里发布消息、群加好友等方式邀人入群,同时告知“拉一人奖励一元”。后在群中发布虚假返利活动,同时还发布作案QQ号或微信号,称要参加活动,加好友私信联系。被害人看到虚假返利公告后,将王某等加为好友。在被害人转账小金额如30元给王某等的情况下,为赢得被害人信任,王某等便返50元给被害人。被害人以此认为该返利活动真实有效,便转账大金额给王某等,王某等为骗取更多钱财,一般会称该金额的返利活动名额已满,只有更大金额才有名额,被害人便再转账给王某等以参加更大金额的返利活动,直至王某等认为被害人不会再转账,便将被害人删除好友,踢出QQ群。王某等人通过上述方式诈骗被害人三千余元至两万余元不等。

()冒充公检法诈骗类

案例5:宋某(某高校大二学生)接到一个来自济南的陌生电话,对方声称自己是公安局人员,通知宋某的银行卡号被人透支了六万多元。随后,宋某按对方指示,将大量现金存入指定的银行卡。得知被骗后,宋某心情一直低落。几日后,宋某的家属发现他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案例6:2020年5月20日17时许,受害人李某(女性,22岁,1997年07月出生,汉族,硕士,)接到一个自称是成都市公安局民警的电话,对方称李某涉嫌一起非法洗钱案。李某告知对方自己从未参与过洗钱。对方让李某向北京警方报案,并将电话转接给所谓的北京市公安局大兴派出所。电话转接后,对方添加了李某的QQ,并通过QQ警告李某不能向其他人提起接受调查的事情,否则造成泄密要承担法律后果,要求其接受调查时单独到酒店开房。第二天,对方通过QQ向李某发送了一张北京市检察院监管科的拘留文书和冻结文书,称要查验李某的银行流水,李某便按要求将银行账户和银行验证码提供给了对方。后对方又让其将银行卡每天转款额度从5000元钱提高到20万元,将银行卡的转款密码调整到动态码,并要求其将收到的动态码提供。共计被骗48万元。

()虚假贷款类诈骗

案例8:2020年2月15日,受害人杨某(女,汉族,21,某高校学生)接到一个办理贷款的电话,并与对方添加了微信,对方通过微信发送了一张“急现贷”的APP二维码图片。杨杰扫描下载安装后,在APP内上传了本人身份证、银行卡等进行注册,后对方先后以会员费、保证金、解冻费等理由,要求杨某共计转账12.72万元到指定账户内,后发现被骗。共计被骗127235元.

(五)冒充老师、熟人类诈骗

案例8:2020年3月,南京某大学学生收到冒充好友的新浪微博信息,对方以在国外买机票回国无法付款为由,让受害人帮其转账购买机票,诈骗3.2万元。

案例9:2021年10月27日下午四点,某学院大四学生王某接到一电话,“你知道我是谁吗,明天上午9点到我办公室来一下”,王某误以为是“黎老师”,说是不是“黎老师”,对方“嗯”了一下。“黎老师”是王某系里30多岁的带毕业设计课老师,平日里俩人素无来往。王某接到电话时也略有吃惊,手机显示的是个陌生号码,但由于电话中的声音听起来有点像黎老师的声音,他也逐渐放松了戒备。

第二天上午8点多,电话里“黎老师”问王某“来我办公室了没有”.可王某快到学院教学楼时。电话再次响起,“黎老师”表示,自己在陪领导,想送点礼给领导。但由于领导拒绝接受现金,他提出要求王某通过网银转账向他指定的账户先汇些钱,以完成这次送礼,再到办公室把现金还给他。王某告诉“黎老师”,自己目前账户只有1000块钱,可能无法支出更大的款项。“黎老师”在电话里欣然接受了这1000元,王某于是在没有核对对方银行账户信息的情况下通过网银向他提供的邮储银行账号转去了1000元。后王某来到办公室,办公室的老师告诉王某,黎老师一、二节正在上课,王某方知被骗。

()发放补助类诈骗

案例10:2019年4月2日,受害人王某某(某高校学生)接到一个自称是教育局工作人员的陌生电话,对方谎称有一笔学校的补助费要打到其银行账户,需要其到银行办理领取手续,并给了王某某一个“财政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号码用于咨询办理领取手续。王某某信以为真,带上银行卡到银行后,拨通了“财政局工作人员”的电话,按照其要求在农业银行ATM机上将11000元通过无卡存款的方式存到对方指定账户内,后对方要求继续存款到指定账户,王某某意识到被骗。总计被骗11000元。

()虚假征信类诈骗

案例11:2021年7月,南京某大学学生,接到冒充蚂蚁金服客服人员的电话,以帮助受害人把学生借贷账户升级成为成人账户提高征信为由,诈骗28.8万元。

案例12:2020年9月14日17时35分,敖某(某高校毕业学生)接到来电,对方自称系“中邮钱包”APP客服人员。对方称敖某在读大学时申请过贷款,现在需要注销该账户,并通过QQ发虚构的征信系统信息给敖某核对。敖某信以为真,在对方的引导下进行征信安全系数提升以注销账户操作。后敖某通过自己的手机银行分多次将资金5.96万元全部转给对方指定的账户,转款后发现自己被骗。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

案例14:2020年7月5日13时许,骆某(某高校学生)在家中一游戏玩家自称要购买其STEAM游戏账户并双方互加QQ好友(对方使用QQ号:644984022),之后对方要求骆某通过百度搜索“易青购”并在该平台发布信息进行交易。在该平台显示交易成功后,骆某遂对钱款进行提现。因骆某账户输入错误,被平台客服告知账户已被冻结,需充值500元进行解冻。随即骆某通过名下工商银行于当日18时27分向客服提供的华夏银行账户转账500元,转账之后被客服告知转账金额未附带零头,故账户再次被冻结,并需要充值冻结金额5倍资金进行解冻。随即骆某再次通过名下工商银行于当日18时57分向客服提供的中国民生银行账户(账号:6226193402565210,开户人:蔡某)转账5000.1元并进行提现。提现时再次被客服告知,提现未附带零头导致账户再次被冻结并需转账冻结金额5倍资金进行解冻,骆某发现被骗。共骗5500.1元。

二、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

基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电信诈骗的公式:“人物(陌生人)+沟通(各种通信工具,见不到面)+要求(转账汇款)=诈骗(卷钱消失)”。所以,广大学生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上当受骗。

 

首先,大学生们要牢记公安部门提示的十个“凡是”。

十个“凡是”:

1.凡是网上办理贷款、信用卡或提升信用额度、消除校园贷等不良征信记录,再以各种理由要求交钱转账的都是诈骗。

2.凡是自称以做兼职、返佣金、赚零花钱、挣生活费等噱头,承诺返利,用扫码、转账等方式进行刷销量信誉、到电商平台购买大额商品等网上刷单的都是诈骗。

3.凡是自称商家“客服”、“经理”,以购买商品质量不好、快递丢失、误开会员为由,声称可办理双倍退款、理赔、取消误办业务,让扫码、贷款、转账、汇款、提供密码及验证码的都是诈骗。

4.凡是在社交软件、婚恋网站中,以恋爱为由加好友培养感情后,声称掌握网站漏洞、有内幕消息能够赚钱,引导下载投资APP或进入博彩、理财网站、微信小程序,让投资理财、炒股、炒虚拟货币、炒期货、博彩的都是诈骗。

5.凡是自称公检法的工作人员,以涉嫌违法犯罪并需要保密等为由,索要银行卡信息、密码、验证码或要求直接把名下所有钱款打到“安全帐户”接受调查、自证清白的都是诈骗。

6.凡是利用电话、短信、QQ、微信等方式,冒充领导、老板、客户、老师、学生、朋友、家长,要求转账汇款的都是诈骗。

7.凡是自称军警或学校领导人,以购买物资为名,要求与指定商家联系并付货款的都是诈骗。

8.凡是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中自称是外国士兵或国外工作人员,让帮忙代收贵重国际包裹并垫付“快递费”、“通关费”等费用的都是诈骗。

9.凡是自称医保局、社保局的工作人员,以医保卡、社保卡在外地有大额异常消费记录或涉嫌违法犯罪等为由,要求转帐汇款的都是诈骗。

10.凡是未经国家金融部门批准的网上投资理财平台、以及所谓财富交流平台、彩票出售、虚拟币交易都是诈骗。

防骗指南:院校教务处、学生处等各个部门,均不会向学生发送短信。如今是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哪怕对方说出了精确的信息,也必须要提高警惕。有任何问题,向辅导员老师咨询。涉及到“打钱”“先交钱”等一律拒绝。钓鱼链接不要点,更不要提供自己的账号密码和信息。

八、防骗总结

“三要多”

① 要多保持通信畅通,多和家人联系,互通信息

② 要多问,多向学校里的老师、辅导员等了解学校及周边的环境、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

③ 要多留意网上披露的一些诈骗案例,吸取前人的教训

“三不要”

① 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家庭成员信息、地址、电话等

② 不要随意搭乘车辆,不要乘坐黑车,应首选公交地铁、正规出租车或者学校派出的校车

③ 不要随意接受陌生人的帮助,重要财物随身保管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诈骗的方式千变万化萌新们务必要提高警惕不要掉入诈骗分子的圈套。时刻牢记防诈骗攻略大学生活开心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