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 杨雪,21岁,信息与数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
如今已经是毕业生的我,即将挥手告别长江大学。回望本科这四年,无论是专业学习、科研竞赛、创新创业,还是第二课堂,我都学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
大一时,我加入的第一个组织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以下简称“青支队”)。小学三年级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我,收到了捐赠的“爱心包裹”,心里非常感动。来到大学后,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有需要的人。虽然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但是我想自己可以发挥劳动、知识、特长等,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
当时,我和小伙伴们做的第一份具体任务是“校园清洁”,也就是拾起校内路面、树林、花坛内的白色垃圾,利用工具铲除电线杆上乱贴的小广告,摆放好停放在校门口的共享单车。“青支队”的负责人非常贴心,帮我们准备了捡垃圾的长夹子、擦小广告的钢丝球,还给每位志愿者配备了毛巾、矿泉水,以及印有“青年志愿者”的红色帽子。在知悉了责任区域后,我们便开始了第一次工作。
我所在的小组负责清理田径场主席台后的区域,一行十多人,气氛非常热闹。我和一位志愿者合作捡花坛内的白色垃圾,我夹垃圾,她装袋子,边工作边聊天。突然听到旁边路过同学的一段对话。“你快看这群戴着小红帽的人呀,好热闹啊!”“哎呀,美其名曰‘志愿者’,其实就是招进去干苦力的!”“是的咯,既然考入大学,我们的任务是学习,可不是做劳动!明明有清洁工,为什么要学生做这些?”。闻言的我愣在原地,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很想反驳,却一时不知该怎么说服他们。那一瞬,我深刻意识到许多人对志愿服务存在偏见,活动亟待更多的理解与正视。
后来,我继续参加学院“青支队”组织的其他类型活动,比如,前往荆州市养老院探望孤寡老人、为自闭症儿童带去温暖和关爱、帮助学校图书馆整理书籍、“爱心送信”、“时光慢递”等。我从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体会到了奉献的快乐与意义。我想,志愿者绝不是苦劳力,这并不会耽误学习,反而会促人成长。
每个志愿服务活动都充满了意义,比如“校园清洁”有效减轻了保洁人员和共享单车公司的压力,为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环境。又如“校园信使”活动,将滞留在邮局里的信件取出来,亲自送到收件人手上。我依旧清楚地记得收件人拿到“意外”信件时惊喜的表情,有一对老夫妻激动地握住女儿寄的贺卡,眼中含泪地对我连声道谢。那一刻,我明白了原来帮助别人就是被需要的感觉。
大二时,我成为了学院“青支队”的负责人,开始和上一届队长合作,共同策划“树梁之路”教育下乡活动。在撰写项目书时,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我国农村、山区学生的数量目前为902万人。这个数据震惊到了我,我瞬间陷入沉默,思考了很久:这么多孩子在山区,他们的教育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我想,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支教”的方式,将所学知识带去他们身旁。
策划活动的过程是艰难的,大家熬了将近一个星期,才大致做好这份项目书。申报也等待了好几个月,期间成员们还不断探讨,根据可行性修改了部分内容。成功获批后,学院组织了多场培训,并邀请乡村教师给志愿者们指导,让大家更了解山区孩子的需求。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工作受到荆州市公安县团委的重视,通过大家共同努力,顺利开展了“精准扶贫,青春献爱”关爱留守儿童扶贫工作。
2018年7月,“树梁之路”志愿服务队前往荆州市公安县各个乡镇,开展了“教育下乡”活动。在14个乡镇开办“希望家园”站点共计16个,招募56名志愿者参与,服务留守儿童563名,陪伴他们度过一个快乐、充实、安全的暑假。
此次活动中,6支队伍获“示范站点”称号,16名志愿者被评为“优秀站点负责人”、20名志愿者获评“标兵志愿者”。“树梁之路”志愿服务项目还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创造佳绩,获湖北省铜奖、长江大学一等奖。
今年,已经是“树梁之路”暑期“三下乡”活动的第四个年头,团队吸引了越来越多大学生加入,队伍也从最初的5名队员壮大到56名。志愿者们感慨地说道:“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被需要的幸福’,所以愿意区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未来的日子里,我也将不断丰富自我,努力帮助他人,更好服务社会。希望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成为青年群体的时尚,让越来越多人感受“被需要是一种幸福”。